
“海鷗媽媽”常英來到海邊投喂海鷗。
往年冬季的北戴河海邊,寒風凜冽,少有人往。然而今年卻不同,湛藍的天空下,成群的海鷗在海邊嬉戲、覓食、沐浴陽光,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。吸引海鷗的是一位55歲的退休教師——常英,人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“海鷗媽媽”。
初春的海邊,海風依然寒冷。下午4時左右,北戴河平水橋公園,常英如往常一樣帶著準備好的食物來到海邊。她剛一出現,千余只海鷗便熱鬧起來,一邊展翅飛旋,一邊嘎嘎地叫著聚集到她的身邊。常英穿上藍紫色的圍裙,開始投喂。“海鷗們都認識這圍裙啦,穿著它鳥兒們就不會害怕。”
“開飯嘍,快來吃飯嘍……”常英一邊召喚著海鷗,一邊沿著海邊往返拋撒食物。
“別急,慢慢吃,還有呢。”“你們得少吃點兒,看你都胖啦,小心飛不動。”喂食過程中,常英不時地念叨,海鷗們仿佛聽懂了一樣,圍在“媽媽”身邊嘎嘎地回應著。
近30公斤的食料有時要喂1個小時。常英沿海邊檢查了一遍,見海鷗們吃干凈了,才放心地揮了揮手:“都走吧,明天再來。”海鷗們就像聽懂了一樣,振翅升空,盤旋兩圈后,漸漸離去。
2月16日,記者走進了“海鷗媽媽”常英的家。一進門,就看到客廳里堆放的20多袋玉米糝兒和玉米面,儼然一個儲糧倉庫,兩個大號電飯鍋正冒著熱氣。“這是專門給海鷗做飯用的,玉米糝兒基本煮好了,一會兒騰出鍋來蒸發(fā)糕。”常英一邊和面,一邊和記者聊起了海鷗的故事。
今年55歲的常英曾是大慶油田少年宮的音樂教師,7年前來到北戴河生活。“有一次我去海邊散步,發(fā)現海鷗都跑到了沙灘上,附近的漁民告訴我,海鷗是因為天氣寒冷食物匱乏,才會到岸上找吃的,有的海鷗甚至會因此被餓死。”那時候,常英便萌發(fā)了投喂海鷗的想法,她還讓朋友幫忙上網查詢相關資料,了解海鷗的生活習性。
“起初就有二三十只,每天少量的玉米面發(fā)糕就夠吃。后來鳥越來越多,喂食從一天一次變成了一天兩三次,投喂量也從1公斤左右漲到現在的近50公斤。”3個多月來,常英已為購買食材花費了七八千元,她也成了大家口中的“海鷗媽媽”。
在她的帶動下,朋友和鄰居也陸續(xù)加入進來?,F在每天由朋友何燕負責“早飯”,鄰居裴銀霞和袁乃超夫婦負責“午飯”。王先生送來500公斤玉米糝兒和玉米面,還有好心人給她送來小拉車……“這些人都不能忘了。”
冬季海鷗覓食困難,“海鷗媽媽”愛鳥、護鳥,幫助改善海鷗越冬棲息環(huán)境。常英說,她希望能夠得到專業(yè)人士的指導,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,關愛海鷗,讓這可愛的小生靈為北戴河的迷人風景再增添一抹生動的色彩。